查看: 2604|回復: 27

[歷史] 中國朝代與變化

 關閉 [複製鏈接]
發表於 2007-3-25 21:40:39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[隱藏]

馬上註冊,結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讓你輕鬆玩轉社區。

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,沒有帳號?註冊

x
夏朝(公元前 2033 至 公元前 1562)

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六世紀,是中國第一個王朝--夏王朝時期。標誌著中國若干萬年的原始社會基本結束,數千年的階級社會從此開始,他的誕生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。夏朝總共傳了十四代,十七個王,延續近五百年。(夏朝的世系年代無定說,此為一家之說)

夏禹治水有功,被禪位為天子,成為夏王朝的建立者。禹即帝位後,都於陽翟(今河南禹縣),又曾都安邑(今山西安逸)或平陽。他一再會合諸侯,並將中國分為九州(歷來說法不一,有禹貢九州、爾雅九州、周禮九州等分別。一般乃指周禮九州,為揚、荊、豫、青、兗、雍、幽、冀、并),定貢賦的制度。

九黎,三苗的侵擾,是遠古時代的嚴重編患。「少昊」、「顓頊」的時候,黎、苗繼作亂,堯、舜曾征討,至大禹時代才將之平服。從此,長江中游平定,黎、苗不再北侵。這是遠古對抗南方部族的一長期的艱苦戰爭。

禹既治平水患,又征服黎苗,功業甚大,因此得到「大禹」的尊稱。大禹死後,他的兒子破壞禪讓的傳統,自立為王,恢復了黃帝王朝初期父子相傳的古老制度。從此,王位的傳子不傳賢,實行世襲制度,開始了古人所說的「家天下」。這是一種政治上的進步。

夏啟即位後,很能繼承大禹的事業,可惜死後,他的兒子「太康」無能,被一位諸侯首領、傳說中「嫦娥」的丈夫「后羿」所逐。太康死後后羿立太康的之弟「仲康」為夏王,但實權操縱在后羿之手。仲康死後,其子「相」立,后羿被他的臣子「寒浞」所殺,又殺「相」自立。當「相」被殺時「相」的王后「緡」正在懷孕,逃奔到「有仍」(今山東濟零縣),生「少康」。「少康」長大後,就收聚夏的殘存勢力,滅掉「寒浞」,光復夏王朝。史稱「少康中興」。少康之子「杼」在位時擁有一支比較強大的武裝,徹底肅清了「寒浞」的勢力,併征伐東夷,使夏王朝發展到了鼎盛。其後的五代六王,社會比較安定,經濟持續發展。夏王朝的統治,東至東海、西連西河、北及燕山,南逾江淮。當時已經能冶鍊較好的青銅,生產了不少的青銅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,商品交換也有所發展。有了比較進步的陰陽合曆和干支記日的方法。第十五代夏王「孔甲」,好方術鬼神、淫亂,引起諸侯的反叛,夏王朝逐漸衰敗。「孔甲」再三傳到「履癸」(夏桀),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,他不務修德,奢侈無度,殺人無數,四處用兵,勞民傷財,以致民眾反抗,諸侯叛離,終於被「商湯」所滅。
 樓主| 發表於 2007-3-25 21:41:37 | 顯示全部樓層
商朝  公元前 1562 年 -- 前 1066 年

商人傳說是「帝嚳」之子「契」的後裔,因契佐「禹」治水有功,故被「舜」封於商,開始興起。經過五百年的發展,到成湯時,已經成為以毫為都城的強大方國。在伊尹的輔佐下,成湯首先爭取眾多方國的支持,征討不歸順的方國,最後興兵伐夏,鳴條一站,夏桀兵敗逃至南巢而死,商朝建立。

商湯用武力消滅腐朽、暴虐的夏王朝,建立新的統治,是歷史的進步。新建立的商王朝,雖然在社會型態上與夏王朝並無區別,但是他的誕生,畢竟給古代社會內部注入了新的活力,健全了古代階級社會的機制。所以古書對商湯伐桀滅夏一事作了充分的肯定,認為「湯武革命,順乎天而應乎人」(《周易.革》)。


商朝共三十主、十七世。由公元前1562年至公元前1066年。(商朝的世系年代無定說,此為一家之說)商的繼統法,是採兄終弟及制,無弟然後傳子。商湯的孫子「太甲」在位時無道,伊尹把他放逐而由自己攝政。三年,太甲悔過,又迎歸復位、勤儉愛民、諸侯親附,社會安定,被稱為守成之主太宗。此後,一直到第九位天子「太戊」,是王朝鞏固和發展的時期。在第八代商王「雍已」時,曾發生過有諸侯不朝的情況,太戊繼位,在「伊陟」和「巫咸」的輔佐之下,殷道復興,諸侯歸附,太戊被稱為中宗。

從第十位天子「仲丁」開始,商王室出現混亂。其後五代九王,多次發生廢除嫡子而另立弟弟或庶子,以及弟弟、兒子爭奪王位的權力鬥爭,並且多次遷都。先是帝「河亶」遷都於「相」,然後是帝「祖乙」遷都於「邢」。「九世之亂」,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,國力衰敗,諸侯不朝,各種矛盾交錯,危機四伏。「盤庚」為了挽救王朝的危機,將都城由邢邑遷至殷,並進行改革,推行成湯的政治,革除奢侈惡習,關心百姓,使局勢得以安定,政治,經濟,文化開始迅速發展。史稱「盤庚遷殷」。第二十二代商王「武丁」自幼在鄉間長大,了解民間疾苦和稼檣艱難。他從奴隸中慧眼提拔「傅說」為相,任人唯賢,大力改革政治,使貴族和平民都沒有怨言,並多次出兵平定了土方,鬼方等遊牧民族的侵擾,大規模地對荊、楚用兵,商王朝的的勢力遠及四方,發展到鼎盛。

自二十四代王「祖甲」以後,社會矛盾加劇,殷王朝逐漸出現衰亂的景象。第二十七代王「武乙」無道,以革囊盛血,仰而射之,名為射天。後來他在河間打獵時,遭電擊而死。到第三十代王「紂」時,王權與貴族權勢的鬥爭發展到了鼎點。紂王自持聰明,剛愎自用,文過飾非,淫虐無比,奢侈無度,醉生夢死,以酒為池,懸肉為林,作長夜之飲。紂王設炮烙之刑,大肆殘殺王公貴族。濫施酷刑,加重聚斂,使得諸侯、貴族和小民都相與反叛。紂王在危機日益加深時,還大規模地對週邊部族用兵,平定東夷,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,更加速了商王朝的滅亡。西方的周人乘機發展起來,終於滅掉了殷商。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 樓主| 發表於 2007-3-25 21:42:18 | 顯示全部樓層
精彩的還在後頭﹐因為發生出錯搞到2張貼所以在此更改一張來道歉。。。。。sorry

[ 本帖最後由 主角 於 2007-3-25 09:46 PM 編輯 ]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 樓主| 發表於 2007-3-25 21:43:21 | 顯示全部樓層
周王朝  (西元前1066 -前256)
西周的興起,發展及興亡:西周(公元前1066 - 公元前771年)從武王滅商建國,到幽王亡國,共歷三百多年,是中華帝國的一個重要時期,也是中華古典文明的全盛時期,他的物質,精神文明對後世歷史的發展有很深的影響。

先周是活動與中原西部黃土高原的一個古老部落。周人的始祖傳說是「帝嚳」元妃「姜嫄」的兒子「棄」。「棄」在「帝舜」時擔任農師,號稱「后稷」,教民耕稼有功,分封於邰。商朝初年,他的後代「公劉」率族人遷到磁。到古公「亶父」時,又遷到岐山南邊的周原(今陝西岐山縣)定居下來,逐漸發展成一個新興的西部勢力,自稱為「周」。「古公」的幼子「季歷」繼位後,修行道義,發展生產,驅逐夷狄,力量更為強大,與商發生矛盾。商王「文丁」派人將季歷殺死,「季歷」的兒子「昌」繼位。昌號稱」西伯」,仁慈愛民,禮賢下士,天下士人都來投奔。周的發展,使商紂感到威脅,於是將西伯昌囚禁於羑里七年。周人以珍寶和美女將西伯贖出,此後,在呂尚的輔佐下,西伯昌表面上耽於遊樂,對「殷紂」十分馴服,實際上卻更為積善修德,和悅百姓,大力發展生產,使更多的諸侯前來歸附,進而征討不馴服的諸侯和商的盟國,終於三分天下有其二,成為所謂的受命之主,而自稱王,即周文王,並將都城遷到豐邑(今陝西長安西南灃水西岸)。九年,周文王逝世。其子發繼位, 稱武王。他繼續以呂尚為師,「周公旦」為輔,「召公」、「畢公」等人為主要助手,繼續文王未盡的事業。將都城擴至灃水以東的「鎬京」(今陝西長安縣境),積極作滅商的準備。兩年後,武王在盟津召集八百諸侯會師盟誓。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,武王兵出潼關,聯合各方國諸侯,揮師東向,於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敗商朝的軍隊,殺死殷紂王,史稱「武王滅商」,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「周朝」。周朝經歷了三十七代天子,八百多年,到公元前二百六年,才被秦國滅掉。公元前770年, 平王遷都洛邑(今河南洛陽)。豐鎬二京在西,洛邑在東,習慣上稱公元前770年以前的周朝為西周,以後的為東周。

  武王建周後,大封功臣謀士,如將「呂尚」封於「齊」,「周公旦」封於「魯」,「召公奭」封於「燕」,叔「鮮」封於「管」,叔「度」封於「蔡」。據說,周初總計分封了七十一個諸侯國,其中兄弟之國十五,同姓之國四十。封邦建國的目的,是加強對各地的統治,並作為周王室的屏藩。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?分封卿大夫,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?分封士,這樣自上而下統治人民。武王死後,其子「誦」繼位,為「成王」。成王年少,天下初定,「周公旦」恐怕諸侯不服,以王叔攝政。「管叔」、「蔡叔」不服,與殷紂之子「武庚」,帶領淮夷,發動叛亂。周公毅然率兵東征,平定了叛亂,誅殺了武庚和管叔,放逐了蔡叔,收伏了殷的餘民。為了加強對東方的統治,周公奉成王之命負責營建「洛邑」的工作。洛邑建成後,成王親自來到洛邑王城,大會天下諸侯和四夷君長,並將跟隨武庚叛亂的殷遺民遷進「成周」,以便控制。周公還制澧作樂,建立了周朝的各項典章制度,確立了以宗法制度為中心的政治體制。成王曾親自討伐東夷,使東部得以安定。成王死後,繼位的康王繼承先王的事業,勤於政事,平易近民,刑罰幾十年不用,社會更加安定。

  武、成、康三代,政治清明,是周的黃金時代。但到第四代天子「昭王」時,就出現了危機。當時,王道微缺,「周昭王」貴為天子,南巡漢水時,卻被船夫用特製的膠船暗算,葬身於魚腹之中。「周穆王」繼位後,為了恢復周王朝的威望,新設太僕一職,作為太御眾僕之長,以加強王朝的中樞管理。他制定刑律,減輕刑罰,以加強對臣民的控制,施善政於天下。他西征犬戎,南攝夷人,對邊遠民族的侵擾進行積極的防禦,制止了掠奪。穆王又曾東平「徐偃王」所率徐夷諸部的反叛,南討「楚國」,大會諸侯於「塗山」。

  「穆王」以後,周朝逐漸衰微,「共王」、「懿王」、「孝王」、「夷王」四代,由於周圍戎狹的不斷侵擾,王朝陷 入長期的戰爭之中,國力消耗很大,不得不加重對民眾的剝削,國內矛盾日益尖銳。有的貴族也開始破產,而表現出對現實的憤懣。

  長期的矛盾逐漸積累,使王朝產生了深刻的危機。在這種情況下繼位的「周厲王」,不僅不採取安撫民眾、發展民生的措施,反而任用佞臣,大肆揮霍,連年對外征戰,變本加厲地剝奪,壟斷山澤 之利,引起民眾的不滿和議論。他就派巫師監視,殺死議論的人,使矛盾更為尖銳。三年以後,憤怒的鎬京居民終於發起暴動,將「厲王」流放到「彘」,由「周公」和「召公」共同執掌政權,歷史上稱為「周召共和」。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,中國歷史從這一年開始有了明確而且連續不斷的紀年。「周厲王」死後, 他的兒子「宣王」整頓朝政,曾經使周王朝有所復興。但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時,王朝的危機更為嚴 重。關中地區發生地震、山崩和河水枯竭等嚴重自然災害,周幽王不僅不撫恤災民,反而更加奢侈腐化,貪得無厭。為了博得寵妃「褒姒」一笑,幽王舉烽火欺騙諸侯前來勤王。最嚴重的問題是,幽王決定廢去王后申氏,殺掉太子「宜臼」,另立「褒姒」為王后,立褒姒的兒子「伯服」為太子。「申」后的父親申侯於是聯合西方部族犬戎,舉兵攻打周幽王,在驪山下殺死幽王,據走褒姒。幽王的兒子「宜臼」即位時,關中遭受兵火洗劫,殘破不堪,犬戎又不時前來騷擾。「周平王」宜臼只得將都城遷到洛邑,史稱「平王東遷」,東周開始。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 樓主| 發表於 2007-3-25 21:47:41 | 顯示全部樓層
春秋 (前770-前476)
      春秋時期,始於「平王東遷」。他得名於魯史《春秋》。是中國歷史上社會經濟急劇變化,政治局面錯綜複雜,軍事鬥爭層出不窮,學術文化異彩紛呈的一個變革時期,是中華古代文明逐漸遞嬗為中世紀文明的過渡時期。

      在內亂和戎族入侵的交織打擊之下,前770年,周平王被迫放棄「鎬京」,依仗晉,鄭等諸侯的力量遷都「洛邑」。從此王室開始衰弱,周天子號令天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。諸侯爭霸,大國兼併,大夫專政與夷夏鬥爭登上舞台。

      春秋初年,大小諸侯國見諸經傳的有一百七十餘個,然其會盟、征伐事蹟彰彰可考者,不外齊、晉、楚、秦、魯、宋、衛、燕、陳、曹、蔡、鄭、吳、越等十數國。

       平王東遷以 後,一些諸侯國經過長期休養生息發展了起來,而王室的力量卻逐步衰微,漸漸喪失控制諸侯的能 力。強大了的諸侯,不再對周王室唯命是從了,他們有的蠶食周的土地,有的攻伐別的諸侯國。周桓王十二年(前708),周桓王帶了軍隊去討伐桀驁不馴的鄭國,鄭伯不僅敢於領兵抗拒,而且打敗了王師,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。這說明,這時周王的地位已經嚴重下降,只是還保存著天下共主的虛名罷了。孔子將魯隱公元年(前722)到魯哀公十四年(前481)的歷史修成了一部史書 《春秋》,後人就把這一段歷史稱為春秋時期。

  春秋時期,見於史書的諸侯國名有一百二十八個,但比較重要的不過十幾個,它們主要是位於今天山東的齊、魯,位於今天河南的衛、宋、鄭、陳、蔡,位於今天山西的晉,位於今天北京及其周圍地區的燕,位於今天陝西的秦,位於今天河南、安徽南部和兩湖的楚,位於今天江蘇中南部的吳和位於今天浙江一帶的越。這些比較大的諸侯國憑藉其實力,用戰爭來擴充領土,迫使弱小國家聽從他的號令,並互相爭奪,形成了諸侯爭霸的局面。霸,又寫作伯,就是諸侯中的老大的意思。

  最早稱霸的是齊桓公。齊是太公呂尚的封國,其歷代君主致力於整頓政治,發揮濱海魚鹽的優勢,提倡家庭紡織業,發展商業和手工業,使其國力逐漸發展起來。齊桓公(前685-前643在位)繼位後,以管仲為相,整頓國政,廢除公田制,按土地的肥瘠,確定賦稅,設鹽、鐵官和鑄錢,增加財政收入,寓兵於農,將基層行政組織和軍事組織合為一體,增加了兵源和作戰能力,迅速成為華夏各國中最富強的國家。然後就打起了「尊王攘夷」的口號,多次大會諸侯,幫助或干涉其他國家,抗擊夷狄的侵擾,終於在周僖王三年(前679)成為霸主。周惠王二十一年(前656),齊桓公帶領八個諸侯國的聯軍,以優勢兵力迫使楚國服從他,訂立了召陵(今河南偃城)之盟,其霸業發展到頂峰。

  齊桓公死後,齊國出現爭奪君權的內亂,力量削弱。楚國乘機發展勢力,先後滅了它北邊的幾個小國,重新把矛頭指向中原。宋襄公(前650-前637在位)以抵制楚人北侵為號召,企圖充當中原的霸主。但無論從國力和業績看,宋襄公都夠不上稱霸。周襄王十五年(前638),楚宋兩國的軍隊在泓水相遇,宋軍大敗,連宋襄公都被射傷了腿,不久死去。

  正當楚國稱雄中原的時候,西部的晉國發展了起來。晉文公重耳(前636-前628在位)曾因「驪姬之亂」,在外流亡十九年,飽嘗艱辛。即君位後,他改革政治,發展經濟,整軍經武,取信於民,安定王室,友好秦國,在諸侯中威信很高。周襄王二十年(前633),楚軍包圍宋國都城商丘。次年初,晉文公率兵救宋,在城濮大敗楚軍,成為霸主。

  晉文公死後,秦穆公謀求向東方發展,被晉所阻。崤地一戰,秦全軍覆沒,轉而向西,吞併了 一些戎狄部族,稱霸西戎。

  楚國在城濮戰後,向東發展,滅了許多小國,勢力南到今雲南,北達黃河,經濟文化發展。楚莊王(前613-前591在位)改革內政,平息暴亂,興修水利,國力更為強大,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。周定王十年(前597),楚與晉會戰於邲(今河南武陟東南),大勝。不 久,又進兵圍宋,晉人不敢去救,於是中原各小國紛紛歸向於楚,楚人稱霸中原。

  連續不斷的戰爭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,也引起中小國家的厭倦,加以晉楚兩大國勢均力敵,誰都無法吃掉對方。於是由宋發起,於周簡王七年(前579)和周靈王二十六年(前546),舉行了兩次弭兵會盟,從此,戰爭大大減少。

  當中原諸侯爭霸接近尾聲時,地處江浙的吳、越開始發展。周敬王十四年(506前) ,吳王闔閭以伍員(伍子胥)為大將,統兵伐楚,攻進楚都郢。周敬王二十四年(496前)又揮師南進伐越。越王勾踐率兵迎戰,越大夫靈姑浮一戈擊中闔閭,闔閭因傷逝世。周敬王二十六年(前494),吳王夫差為父報仇,興兵敗越,越王勾踐求和,送給吳王珍寶美女西施,自己親自為夫差牽馬。吳王乘勝向北進擊,大敗齊軍,成為小霸。越王勾踐臥薪嘗膽,十年生聚,十年生息,終於在周元王三年(前473) 消滅吳國,夫差羞憤自殺。勾踐北上與齊晉會盟於徐,成為最後一個霸主。

  據史書記載,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,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殺,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,有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起,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餘次。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 樓主| 發表於 2007-3-25 21:48:37 | 顯示全部樓層
戰國 (公元前 476 年 ∼ 前 221 年)
 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,水利的興修,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,春秋中後期,各諸侯國的經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,政治形勢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。最重要的是諸侯國內部卿大夫的勢力逐漸發展起來,著名的如魯國的三桓,齊國的田氏,晉國的六卿。他們利用自己的經濟實力,控制和瓜分公室,並互相爭鬥,以擴充領地。晉國的六卿爭鬥到最後,剩下韓、魏、趙三家。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(前403年),周王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。周安王十一年(前391年),田民廢除了齊康公,自立為國君,也得到周王的承認。三晉和田氏的勝利,宣布了強者生存、弱者淘汰的殘酪政治法則。於是,以魏國的李悝改革為起點,各國爭相進行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變法運動。變法的核心是將勞動者固著到土地上,以增加國家的賦稅收入。社會文明程度的加深,使統治者對物質享受的貪欲急驟膨脹。增加剝削量的最直接的辦法,是掠奪更多的土地,而掠奪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徑是戰爭。所以,這個時期,戰爭愈來愈多,愈打愈大。據統計,從周元王元年(前475年)至秦王政二十六年(前221年) 的二百五十五年中,有大小戰爭二百三十次。戰爭打起來,雙方動輒出動幾萬至幾十萬人。西漢末年的劉向,將有關這段歷史的各種資料編成一本書,取名《戰國策》,從此,人們都將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戰國時期。

  戰國時期最有實力的是齊、楚、燕、秦、韓、趙、魏,人稱「戰國七雄」。魏文侯(前445年-前369年在位)任用李悝進行改革,盡地力之教,建立武卒,重用吳起、西門豹等人治理地方,發展經濟,成為戰國初期第一個強國。魏武侯時,吳起受魏相公叔排擠,離魏至楚。周安王二十年(前382年),楚悼王任用吳起進行變法,裁減冗官,廢除貴族的世卿世棣,明法審令,禁止私門請託,也日益強盛了起來。但楚國舊勢力太強,楚悼王剛死,吳起就被亂箭射死。魏惠王將國都遷至大梁,招徠士人,發展水利,對外用兵,圖謀吞併以濮陽為都城的衛國,引起周圍國家的不滿。這時,齊威王任用鄒忌等人進行改革,大力整頓政治,鼓勵臣民進諫,制定法律,招撫流亡,經濟迅速發展,成為實力僅次於魏的大國。周顯王十六年(前353年)的桂陵之戰和周顯王二十八年(前341年)的馬陵之戰,齊國以田忌為將軍,孫臏為軍師,用奇計打敗了魏軍,從此,齊國成為中原最強的國家。為了滿足對人才的需求,齊宣王擴建位於齊都臨淄的稷下學宮,對前來稷下的學者,給予土大夫的優厚俸祿和舒適的生活待遇,讓他們專心學術,培養弟子,促進了學術的進步和繁榮。

  周顯王十三年(前356年)和十九年(前350年),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的變法最為徹底。商鞅變法鼓勵人口增殖,重農抑商,廢除世卿世祿制度,獎勵軍功,編制戶口,實行連坐之法,使秦國成為戰國中期以後最為強大的國家。雖然後來商鞅被車裂而死,新法卻並未廢止。齊國和秦國東西對峙,展開了爭取其他諸侯國、孤立對方的鬥爭,而韓、魏、趙、楚、燕等國,則在聯秦抗齊和聯齊抗秦中搖擺。這時,出現了兩個著名的政治家--張儀和公孫衍,他們分別連橫(分化六國)和合縱(聯合抗秦),導演了一幕生動悲壯的活劇。

  強大起來的秦國,不斷地向東方擴張領土。周顯王四十年(前329年)魏人張儀來到秦國,向惠文君上連橫之策,建議與魏、楚相親善,接著在魏、楚的配合下,進攻韓國的新城和宜陽,將軍隊開到洛陽,挾天子以令諸侯,最後再回過頭來攻取魏、楚的領土,迫使天下諸侯都西面事秦,完成稱王的大業。這一策略正中惠文君下懷,遂以張儀為客卿。張儀一再鼓動秦軍攻打魏國,又將所奪土地還魏,迫使魏國首先事秦,納上郡十五縣予秦,對其他東方國家形成很大的威脅,張儀被任命為秦的國相。周顯王四十六年(前323年),魏將公孫衍行合縱之策,促使魏、韓、趙、燕、中山五國互相承認對方君主為王,以聯合抗秦。但不久,楚國就派兵伐魏,公孫衍的策略受到挫折。魏相惠施聯合齊、楚的活動也遭到失敗,被驅逐。魏惠王受到齊楚的打擊,不得不於周顯王四十七年(前322年)任用張儀為魏相,想聯合秦、韓之兵以伐齊、楚。但張儀的真正意圖,是要魏國首先事秦,而讓其他諸侯國仿效。魏惠王沒有聽從張儀的意見,在齊、楚、燕、趙、韓等國的支持下,於周慎靚王二年(前319年),趕走張儀,以公孫衍為魏相。次年,公孫衍發動魏、楚、燕、趙、韓五國第一次合縱攻秦,以楚懷王為縱長,被秦擊潰。

  此後,秦不斷進擊三晉,又利用巴蜀互攻的機會,出兵佔領了巴蜀全境,獲得了一個富庶的後方基地。周慎靚王五年(前316年),燕王噲將王位讓給國相子之。子之為王三年,國內大亂,將軍市被與太子平結黨進攻子之,百姓反攻,殺太子平和市被,死者數萬。齊宣王乘機派兵伐燕,五十餘日,就攻取燕國全境。由於齊軍大量殺戮平民,燕人起而反抗,齊軍被迫撤退。但此事證明,齊國的力量仍相當強大。同時,齊與楚結盟,更加強了齊與秦抗衡的力量。

  為了破壞楚、齊聯盟,周赧王二年(前313年)張儀出使楚國,使楚與齊絕交。當楚懷王察覺受騙,又發兵攻秦。秦軍在丹陽打敗楚軍,攻取楚國的漢中地六百里。張儀又說服韓、趙、燕與秦連橫。周赧王十四年(前301年),齊、韓、魏聯合政楚,殺楚將唐昧。周赧王十六年(前299年),楚懷王受騙往秦,被扣留,最後死於秦國。從此,楚國一蹶不振。

  周赧王八年(前307年),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,改傳統的甲兵為騎兵,改車戰為運動戰,使趙國的軍事實力大為增強,成為秦國向東發展的新障礙。秦昭王為了打擊趙國,派穰侯魏冉到齊, 約齊閔王與秦昭王同時稱帝,聯合五國攻趙。游說家蘇秦識破了秦的陰謀,勸告齊閔王放棄帝號,發動合縱,會合燕、韓、魏、趙等五國軍隊,於周赧王二十八年(前287年)聯合政秦,秦被迫割地給魏、趙以求和。此後,趙將趙奢、廉頗,趙相藺相如一再粉碎了秦人的軍事進攻和外交重壓,捍衛了趙的尊嚴和國土。

  齊軍從燕國撤退後,繼位的燕昭王奮發圖強,卑身事賢,以圖雪恥復仇。周人蘇秦和魏人樂毅受到重用。樂毅幫助燕昭王進行政治改革,使燕國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。蘇秦則作為間諜出使齊國, 勸說齊閔王伐宋、攻楚,以削弱齊的力量。二人並與趙、魏、楚等國約定,聯合伐齊。周赧王三十一年(前284年),燕將樂毅率燕、趙、秦、魏、楚五國之兵,聯合攻齊,一直攻破齊都臨淄,奪其大部分疆土,雖然後來齊將田單收復了失地,齊國從此再也沒有與秦抗衡的力量。

  周赧王三十七年(前278年),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城,揭開了秦國統一戰爭的序幕。楚國避秦軍威勢,遷都於陳,愛國詩人屈原痛感國家淪亡,投汨羅江自盡。周赧王四十四年(前271年),客卿范雎向秦昭王獻「遠交近攻」之策,就是與遠方國家結盟,集中力量先打敗鄰近的國家,再逐步兼併其他各國。秦昭王納范雎之策,於周赧王五十年(265前年)出兵伐韓,封閉上黨郡與韓都城新鄭的聯繫,迫使韓國將上黨獻給秦。上黨軍民向趙求救,趙派老將廉頗率軍駐守長平,聲援上黨。周赧王五十四年(前260年),秦派大將王齕奪取上黨,與廉頗軍在長平對峙。廉頗加固壁壘,以守為攻,打破了秦兵速戰速決的計劃,雙方僵持達四月之久。秦用反間計,使趙國以年輕氣盛且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廉頗為長平趙軍統帥。秦國同時秘密地換來大將白起。趙括一到前線就主動出擊,白起派出奇兵分割趙軍,並將趙括包圍起來。趙軍被圍斷糧四十六天,殺人以食,軍心大亂。趙括冒險突圍,當場喪命,全軍大敗。白起將趙軍四十萬降卒全部活埋。長平之戰是秦國與他在中原最後一個強手的決戰,也是戰國最後一次大戰。至此,東方六國都已不再是秦國的對手。

  長平之戰前,東方出現了著名的戰國四公子,即齊國孟嘗君田文、趙國平原君趙勝、魏國信陵君無忌、楚國春申君黃歇。他們禮賢下士,廣招賓客,關心國事,謀取權勢,採取各種公開的秘密的、光明的卑鄙的手段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。長平戰後,秦軍乘勢包圍趙都邯鄲。秦軍的殘殺,激起了趙人的義憤和別國的恐懼,在危急存亡面前,楚春申君、魏信陵君率軍與趙軍內外夾攻,大敗秦軍。燕太子丹甚至派遣荊軻去刺殺秦王政。然而,歷史的大潮已無法扭轉,六國終於未能擺脫亡國的命運。

  戰國時,周王室連名義上的共主地位也沒有了,但仍在洛陽一帶勉強維持。西周初年營建洛邑時,共修建了兩座城。西邊的方十七里,叫王城,東邊的小些,叫成周。戰國時,由於王室內部爭權和分封,先後出現了居於王城的西周公和以鞏邑(今河南鞏縣)為都城的東周公,真正天子的周顯王寄居於東周公治下。周赧王五十九年(前256年),秦軍攻取韓國的陽城(今河南登封東南)、負黍(今登封西南)二地,斬首四萬。西周君聯合諸侯軍隊出伊闕(今河南洛陽南)攻秦,以隔斷秦與陽城的通道。秦昭王於是發兵攻西周,西周君不得不將其三十六邑全部獻給秦,西周滅亡。同年,周赧王死去,作為天子之國的周朝不復存在。秦莊襄王元年(前249年),秦相呂不韋帶兵滅東周公。

  秦自孝公時商鞅變法,中經秦惠王、武王、昭王,一百餘年間,建立了比較鞏固的中央集權的統治,注重水利和農業生產,獎勵軍功,軍隊裝備優良,又充分利用客卿為秦謀劃作戰,在諸侯國中越戰越強,終於打敗了東方各個強大的敵手,成為天下第一的強國。秦孝文王立一年(前250年) 而卒,秦莊襄王繼位,商人出身的呂不韋為丞相,第二年就率兵滅東周,取韓之成皋、滎陽,建三川郡。次年,秦軍擊趙,伐韓,在上黨設太原郡。莊襄王三年(前247年)死,十三歲的秦王政繼位,他就是後來的秦始皇。秦王政五年(前242年),秦軍攻魏,奪其酸棗等二十城,設東郡,又於秦王政六年(前241年)粉碎了楚、趙、魏、韓等國第四次,也是最後一次合縱對秦的軍事進攻,還用反間計除掉了反秦最激烈的魏信陵君。至此,在疆土廣大兵強馬壯的秦國面前,東方六國君主形同於秦的郡縣長官。

  秦王政九年(前238年),平嫪毒之亂,嬴政親自執掌政權,隨即出動大軍,以摧枯拉朽之勢,橫掃六國舊勢力,史稱秦滅六國。於十七年(前230年)滅韓,二十二年(前225年)滅魏,二十四年(前223年)滅楚,二十五年(前222年)滅燕、滅趙,二十六年(前221年)滅齊,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,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。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 樓主| 發表於 2007-3-25 21:49:33 | 顯示全部樓層
秦朝 (前248-前206)
前二四六年,秦王贏政即位,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國呂不韋及嫪毐掌管。前二三八年(秦王政九年),秦王政親政,除掉呂、嫪等人,重用李斯、尉繚,並著手進行統一六國之策略。

前二三零年,秦派內史騰領兵攻韓,俘虜韓王安,韓國滅亡。前二二九年,秦派將軍王翦領兵攻趙,前二二八年秦軍進入邯鄲,趙王遷獻出地圖投降,趙國遂亡。前二二五年,秦派王賁領兵攻魏,引河水和溝水灌魏都大梁,魏王假投降,魏亡。前二二三年,秦派王翦領兵六十萬攻打楚國,楚王負芻被俘,楚亡。早在前二二七年時,燕太子曾派荊軻前往刺殺秦王,未成,秦乘機於前二二六年攻下燕都薊城,燕王喜遷到到遼東,至前二二二年,秦攻遼東,俘燕王喜,燕亡。前二二一年(秦王政二十六年),秦派王賁領兵由北向南攻齊,俘虜齊王建,齊亡。至此,秦終於全部併吞了六國,完成了一統全國之大業。建立中國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帝國。中國歷史上諸侯割據紛爭達五百餘年的春秋戰國代終告結束。


為了加強全國之大一統,使秦帝國長治久安、萬世不移,嬴政在政治、軍事、經濟、交通、文化及對外開拓諸方面,採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。始皇的一系列政策與措施,大大加強了全國之一統,對後世亦產生頗大的影響,不過其事業係在殘酷壓榨民眾的條件下,於短短的十來年內集中完成的,故秦朝之統治不免帶有苛急、暴虐之特點。在始皇當政的十二年間,其為政之苛暴業已顯露無遺。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 樓主| 發表於 2007-3-25 21:50:14 | 顯示全部樓層
西楚公元前 206 年 -- 公元 前202年

楚漢相爭係秦亡以後項羽、劉邦之間爭奪政權的一場戰爭。自陳勝、吳廣揭竿而起後,群雄紛紛響應、並起倒秦,其中以項羽、劉邦等所擁立的楚懷王勢力最大。

劉邦(前二五六年 -- 前一九五年),沛(今江蘇沛縣)人,出生於農民家庭中,曾任亭長(秦於郊野設亭,十里一亭,亭有亭長)。陳勝、吳廣起義的消息傳到沛縣後,劉邦在蕭何、曹參、樊噲等人的支持下,聚眾響應,佔領了沛縣,被推為沛公。手下有三千人。項羽的叔父項梁起兵後,劉邦便率眾投奔項梁,勢力逐漸強大,成為一支主要的反秦力量。

項羽(前二三二年 -- 前二零二年),名籍,下相(今江蘇宿遷西南)人。楚國大將項燕之孫,其祖世為楚國將軍,跟隨叔父項梁起事。項梁令項羽召吳中子弟八千人,渡江北伐,響應陳勝。陳勝犧牲後,項梁便立楚懷王的孫心為楚王,仍號楚懷王,作為號召。後來項梁被秦將章邯所殺,項羽又在鉅鹿打敗章邯,消滅秦軍的主力;各路起義軍便擁項羽為『諸侯上將軍』。

公元前二零八年,懷王遣項、劉分道伐秦,並共約『先入定關中者王之』。結果項羽於鉅鹿一戰全殲秦軍二十萬,而劉邦自武關入秦,用張良的計策,採取了符合民意的策略,招攬降秦官員,迂迴前進,避免攻堅,結果卻最先順利進入關中。迫於形勢,子嬰殺趙高,投降劉邦,秦朝於公元前二零六年滅亡。劉邦入咸陽後,申明軍紀,廢除秦的嚴刑苛政,『與父老約法三章耳,殺人者死,傷人及盜抵罪。餘悉去秦法』,於是『秦人大喜,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』(《史記.高祖本紀》)。

項羽在消滅秦軍主力之後,聞劉邦已破咸陽,遂亦迅即率兵入函谷關,與劉軍相對峙,『當是時,項羽兵四十萬,在新豐源門(今陝西臨潼東北)。沛公兵十萬,在霸上』(《史記.項羽本記》)。在鴻門宴上,項羽謀殺劉邦而未遂,後乃『引兵西屠咸陽,殺秦降王子嬰,燒秦宮室,火三月不滅』(《史記.項羽本記》)。在當時群雄並立之局勢下,項羽以為自己已得天下,遂於元前二零六年四月實行裂土分封,尊楚懷王為義帝(後又遣人襲殺之),自立為西楚霸王,建都彭城。此外又另分封了十八個王。劉邦被封為漢王,並把章邯、司馬欣、董翳三個秦朝降將封於關中,以阻劉邦東出。項羽把虜掠來的財寶美女帶歸彭城,並下令諸侯解散軍隊,各到封地。但是項羽分封諸侯,並不能使天下人心服,就連被封的人也不滿意。劉邦對關中之地分封給秦的三個降將、而自已被徙封於漢中,感到極端不滿。齊國的田榮、趙國的陳餘及起義將領彭越等人,因未得封王十分惱火。當分封之事剛告一段落,田榮即於前二零六年五月反於齊地,逐田都,殺田市,自立為齊王。接著彭越、陳餘等也相繼起來反對項羽。一時間諸侯混戰遂起。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 樓主| 發表於 2007-3-25 21:51:01 | 顯示全部樓層
西漢 (前202-8)
      公元前三世紀,秦王朝的暴政,令秦王朝以短時間滅亡,起而代之的是由漢高祖劉邦所創立的漢王朝。

      中華帝國自此進入了一個長期的繁榮時期,由文景之治到漢武帝的強盛,使中國人和漢人划上了等號,從此"漢人,漢字,漢族"就用到今天。

      正如柏楊的《中國人史綱》所寫的,此段歷史是中華帝國的黃金時代中的黃金時代。再國力上達到空前的強盛,疆域也是擴張到空前的遼闊。勢力也伸展至中亞。

      但是,中國人的思維卻遭受到限制,由漢武帝開始,儒學-一種埋沒人性的哲學,開始成為統治者所用的工具,成為讀書人晉身官場的教科書,儒家思想成為中華帝國的主流思想,抹煞了由春秋時期開始形成的燦爛繽紛的諸子百家思想。束縛了中國人的思維,但鞏固了政治,使中華帝國的政治相對其他民族來得穩定。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 樓主| 發表於 2007-3-25 21:52:02 | 顯示全部樓層
新朝 (8-23)
王莽字巨君,魏郡元城人( 河北大名縣東 ),出生於漢元帝初元四年(西元前四十五年),紅極一時的外戚王氏之家,他的姑母王政君是漢元帝的皇后,但父親王曼早死,未能受封,接著哥哥去世,由他擔起全家生活的責任,莽極為孝順母親而有聲名,尊敬嫂子,照顧侄兒,生活儉樸,平日博學多覽,手不釋卷,學習「禮經」,拜陳參為師,為人謙恭有禮,結交社會賢達俊士,折節力行,宗族稱孝,師友歸仁,為一時人望之所寄。
  
 隨著年齡的增加,社會歷練的增長,王莽體認到除讀書之外,還須伯叔父的幫助,因而對伯叔父刻意的恭順,官居大司馬的大伯父王鳳生病時,莽親自煎藥嘗湯,守在榻前數月,不眠不休,比王鳳的兒子還孝順,王鳳臨死前告訴妹妹皇太后王政君,要她照顧王莽。在成帝陽朔三年(西元前二二年),拜莽為黃門郎,稍後拔為射聲校尉( 掌管善射武士的軍官 )。

西漢自中葉以來,皆以外戚輔政,元帝皇后王政君,歷佐四世六十餘年為天下母,莽以姑母為憑藉,初以謙恭下士,勤儉廉樸,收攬人心,後以爵位益尊,節操益謙,常把自己的俸祿和皇帝的賞賜,分給賓客,甚而賣掉車馬,救濟窮人,朝野上下皆讚王莽,聲望之高,超越了伯叔父。

  西元前二二年,莽二十四歲入中樞開始作官,辦事認真,對人更加恭敬,叔父王商上書成帝,願把封邑部份給王莽,朝中名望大臣,也上表推薦王莽;三十歲,封莽為新都侯,騎都尉,光祿大夫侍中(皇帝侍衛近臣)。而莽之伯叔父鳳、商、根相繼為大司馬輔政。成帝之世,王氏為侯九人,為大司馬五人。西元前八年,王根病重,舉薦莽代替大司馬之位,成帝接受了,莽時年三十八歲。莽作了一年多的大司馬,成帝就病死了,太子哀帝即位,母親定陶丁皇后派的外戚得勢。莽不得不請辭下台,退居新野 (河南屬地 ),閉門讀書,一面注意朝廷動態,等待機會,準備東山再起。他的兒子王獲殺死了家奴,莽逼子自殺償命,莽此舉得到人們的好感。

  在新野三年,多人上書為他反平。在西元前二年,莽獲允回京居住,隔年哀帝死,太皇太后王政君收了玉璽,召王莽復為大司馬,領尚書事,兼管軍事令及禁軍,百官奏書也由莽處理;此時莽四十五歲,一夕之間,莽成了國家最高行政的執行人,莽一上台就清除了丁傅外戚的勢力,立王箕子為平帝,還為平帝祖母馮太后及東平王昭雪,迅速果斷的行動,受到朝野上下的擁戴,為推行以後的新政奠基礎。隔年太皇太后賜給莽為安漢公,類似周公受封的封號,莽假意推辭再三,接受了名號,卻把俸祿轉給二萬八千人的封賞,大家皆歌頌王莽的恩德,此時正值西元紀元一年。四十八歲莽立女兒為平帝后;長子王宇因呂寬案,被莽逼自殺,牽連數百人,莽之同黨即上書說,安漢公大義滅親,公而忘私,作八篇誡書與孝經作為國家選拔人才的書目。四十九歲莽被封為宰衡,其地位在諸侯王公大臣之上;此時大力宣揚禮樂教化,增加各經博士的名額,由一人增至五人,廣建學校、宿舍,使有才幹之士紛來京師,京師頓時文教昌盛,因此得到漢廷儒生的擁戴,群臣上書說,周公設禮作樂需七年,而莽只用四年天下就昇平,莽因而加封九錫,莽此次卻沒謙讓。

  平帝元始五年,平帝病,莽以自身祈禱上天代平帝病死;但是平帝卻死了。立孺子嬰為皇太子,只有兩歲,太皇太后據群臣之意,叫莽代天子朝政,稱假皇帝,臣民則稱為攝皇帝,自稱「予」。此時莽五十一歲,值西元六年,年號稱為居攝元年,翌年,東郡太守翟義及槐里人趙明、霍鴻起兵反莽,聲勢浩大,莽派王邑平息,稱帝之心浮現。此時讖緯禪讓之說盛行,符命、圖書,層出不窮,如「求賢讓位」、「漢歷中衰,當更受命」、「天告帝符,獻者封侯」,莽則大加利用,獻符命的人,皆得豐厚賞賜,有名哀章之人,更獻上金匱策書至漢高祖廟,大意言莽為真命天子,表中有十一人都有官銜,次日莽則入高祖廟拜受,御王冠即天子位,國號新,稱始建國元年(西元九年),莽年五十四歲。從安漢公─宰衡─假皇帝─真皇帝其計八年,中國歷朝除了貴族革命及平民革命之外,另開篡奪之例。

  莽做了十五年皇帝,欲有所作為,動引經義,對周禮等三代政治為理想,變法大肆改革,號為新政,卻是復古;首定國家經濟政策,立井田制度,奴婢私屬,五均賒貸,六筦政策,即把鹽、鐵、酒、幣制、山林川澤收歸國有,利用公權力控制市場經濟,平衡物價,防止商人剝削,增加國庫收入。下至人民養生嫁娶,官室封國、刑罰、禮儀、田宅車服等儀式皆依周禮,一系列改革,充滿理想;但徒法不足以自行,奉行不得其人,百姓未蒙其利,先受其害,且改革步驟太快,朝令夕改,使百姓官吏不知所從,。「王田」、「私屬」,影響了大地主,官僚及商人的利益,加上劉姓宗室失去權位,自然引起不滿和抵制。莽看不起邊疆諸國,野蠻無文明,削王為侯,致使邊疆亂起,不得平息。

  天鳳四年(西元十七年),全國發生蝗、旱災,饑荒四起,莽叫百姓煮草根為酩以代糧,無效,飢民起而暴亂,赤眉、綠林軍相繼揭竿而起,莽軍相繼敗於赤眉及綠林軍,在昆陽之戰以四十餘萬軍不敵萬餘兵力的劉秀,莽自此而衰。在西元二三年,地皇四年,莽率群臣至南郊,舉行哭天大典,稱「天生德於予,漢兵其如予何?」但綠林軍另一支勁旅起事軍仍攻入長安,城中少年嚮應,攻入漸台,商人杜吳殺了王莽,校尉公賓斬其首,起事軍將首級懸於宛市之中,莽死。成為兩漢之間的異類,代罪羔羊。依史上莽死為六十八歲。

    王莽之政治失敗,史上評為改制無方,食古不化,不誠無物及人心思漢等。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手機版|Archiver|排行榜|幫助|希望國度

GMT+8, 2025-1-10 21:44 , Processed in 0.071099 second(s), 14 queries .

Theme Design By Tenny (希望國度)| Version: 10.0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 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