宇宙在現在年齡的一半時便開始顯露疲態,合併現象的中斷並不是唯一的跡象:恆星形成率也同樣衰退了下來。在1990年代有許多研究團隊率先證實:今天仍存在的恆星,大多誕生於宇宙歷史的前半段。這些團隊的領導人包括了當時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黎利(Simon J. Lilly)、美國航太總署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的馬道(Piero Madau)與加州理工學院的史泰德爾(Charles C. Steidel)。最近,研究人員已經明白這種趨勢是如何發生的。原來,大型星系內的恆星形成活動很早就停止了,當宇宙年齡是現在的一半時,只有質量較小的系統仍以顯著的效率持續生成恆星,恆星形成區的此種遷移現象稱為「星系小型化」(參見2005年2月號〈宇宙的中年危機〉)。這似乎有點矛盾:星系形成的理論預言小型星系會先成形,當它們相互合併之後,才會出現大型星系;但是恆星形成的歷史看來卻順序相反:恆星誕生的主要地點一開始是大型星系,然後才輪到小型星系。